三、成年期认知的发展
(一)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1)液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认知、类比、归纳、演绎等。一般人在20岁以后,液体能力达到顶峰,30岁后开始下降。
(2)晶体能力: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学习和社会文化。晶体能力在一生中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较平缓。
2.智力双重过程理论
巴尔特斯等人提出了成人智力的双重过程概念和伴随选择的最优补偿的智力模型,这一模型是与卡特尔的关于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的理论相对应的。这种模型认为智力发展可区分为两种过程:
(1)基础过程:与思维的基本形式密切相关,主要功能在于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组织,所以又叫智力技能。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以该过程为主。
(2)应用过程:是智力技能与情景、知识相联系的应用,所以又叫实用智力。它主导成年智力的发展。如果有练习的机会,它能在后半生继续增长乃至超过成年早期。
巴尔特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液态智力会逐渐下降,但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个体会选择适当的晶态智力来补偿,他将这种在成功地解决许多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之后获得的,来自对现实丰富经验的整合而成的成人的能力称为智慧(wisdom),认为构成智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熟悉性,老年人并不存在智力降低的问题。研究还发现,60 岁老年人的智慧有明显的增加。
3.新皮亚杰主义
佩里等人研究了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三种水平。
(1)二元论水平:非此即彼。
(2)相对论水平:注意到事物的复杂和多样性,理解每个人的观点可以有所不同。
(3)约定性水平:既坚持约定俗成,也有个人观点。
4.智力适应理论
沙依认为,成年人智力活动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有很大关系的,智力功能在一定 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
根据智力适应理论,沙依把人的一生智力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
(1)获取阶段: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2)实现阶段:青年期主要任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必须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3)责任阶段:中年期,中年人是社会中坚,社会责任重大,承担家庭责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果有人还在当领导,就转入下个阶段。
(4)行政阶段:承担领导责任,取决于如个人才能、成就、机会等多种因素。
(5)整合阶段:老年期智力活动转向内心世界,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经验。
(二)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1.加工资源理论
加工资源理论认为,认知加工是否成功进行是受数量有限的加工资源所限制的,而加工资源直接受年龄的影响。因此,认知功能的年老减退归因于老年人加工资源的减少。主要的加工资源理论有加工速度理论、工作记忆理论和抑制功能理论。
(1)加工速度理论
加工速度理论是认知老化研究领域内最为成熟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加工速度减慢是认知功能年老减退的主要原因。速度减慢对认知加工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
①对信息的编码较浅和组织程度较低;
②对信息提取的时间延长;
③建立新旧信息关联的速度减慢而造成理解困难;
④影响依赖于早期加工的深层加工的进行。
(2)工作记忆理论
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工作记忆的下降是导致认知功能年老减退的一个主要原因。巴德利将工作记忆系统划分为三个成分,包括一个中央执行器和两个存储子系统: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模板。工作记忆是年龄与认知变量之间的另一个主要的中介因子,工作记忆在认知老化过程中可能起一种重要作用;而工作记忆的年老减退主要是由中央执行功能的减退引起的。
(3)抑制功能理论
抑制功能理论认为,有效的加工不但需要激活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同时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往往就是由于不能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所致。
2. 感觉功能理论
感觉功能理论把认知老化归之于老年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功能衰退。
3.执行功能减退假说
执行功能负责对认知操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广泛。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额叶是老化最敏感的一个脑区,并且发现认知功能的年老减退与额叶皮层功能或执行功能的减退关系密切。
四、成年期人格发展
成年中期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自我调节功能趋向整合水平。从生命全程观来研究人格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主要有艾里克森、荣格、拉文格。
(一)自我发展理论
1.艾里克森的发展社会性理论
自我发展是人终生的命题。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决定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影响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
(1)儿童期:在与外界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
(2)青年期:开始注意本我的存在,并将注意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
(3)成年初期:成年初期的重要任务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自我形成。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是造成新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
2. 荣格的内倾——外倾说
生命力内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内倾型,内倾者重视主观世界,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生命力外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外倾型,外倾者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纵观整个人生历程,人的前半生的发展更多为外倾型;当跨人后半生后,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型的特点。
3.拉文格的发展类型说
自我不仅可以作为客体被认识,而且也可以作为主体发挥调节功能。拉文格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了解自我的发展也就等于认识了人格的发展。自我的发展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自我的改变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
该学说认为,自我的发展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拉文格把自我发展过程出现的类型划分为八种,每种类型代表着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其中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后四个阶段。
(1)前社会阶段: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学会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形成“现实”的概念,认识到存在一个稳定的客观世界。只有达到“客体永恒”和“客体守恒”,才能形成一个不同于外在世界的自我,但是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与客体是不分的。
(2)共生阶段:儿童在了解了客体稳定性之后,仍有可能认为他与他父母或生活中的一些玩具有着共生的关系。儿童从这种共生现象中,有意义地促进了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的过程。这个阶段,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冲动阶段:儿童的冲动有助于证实他的独立的同一性。儿童的冲动起先是受到强制性制约的,后来还受到直接的奖惩制约。儿童对其他人的需要是强烈的。
(4)自我保护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存在规则,并学会了期待直接的、短时的奖惩。一方面,儿童把规则用于自己的满足和利益;另一方面,儿童又要注意自我控制冲动,学会保护自己。
(5)遵奉者阶段: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在这个水平的个体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就产生内疚感。这个阶段的个体还表现出强烈的归属需要。
(6)公正阶段:也叫良心水平。个体遵守规则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和群体支持,而是为了自己的选择和评价规则。外在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的规则,个体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自我反省开始发展。
(7)自主阶段:个人需要与社会规则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该阶段的一个独特标志是承认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也就是说,承认和处理冲突的需要,冲突的责任心,以及需要和责任心之间的冲突,通过两极化的思想来排除矛盾。
(8)整合阶段: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十分罕见。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并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自主阶段的描述已经包含整合阶段。不同的是,在整合阶段同一性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包括人格结构的构成和各成分的水平。稳定性表现为等级评定稳定性、平均水平稳定性和人格的一致性;可变性表现为冲动性和感觉寻求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抱负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女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得独立,独立性的改变与角色选择和生活模式有关。
把成年期人格结构特点与其他发展阶段相比,成年期人格结构与类型保持相对稳定。到晚年则变化较大,即由主动向被动和由外向转向内心世界的趋势,但个性的基本方面是稳定多于变化的。
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
(1)稳定,成熟,可塑性小;
(2)自尊心强,衰老感及希望做出贡献传于后世;
(3)消极因素主要是自我中心,猜疑多虑,刻板性,不容易听取反面意见。
五、临终心理
老年临终病人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变化,库布勒·罗斯把临终的状态过程大致分成五个阶段。
1. 否认阶段
病人否认死亡的现实,拒不接受有关死亡就要发生的信息。
2.愤怒阶段
病人表现出生气、愤怒的情绪,常迁怒家属及医护人员,发泄他们的苦闷。
3.乞求阶段
病人存有发生奇迹治疗的幻想,期盼延长寿命,还存在着希望,也努力配合治疗。
4.抑郁阶段
当病人知道死亡无法避免之后,便进人重度抑郁。
5.接纳阶段
病人准备接纳一切,对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有所准备,心情相当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