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义务教育
【答】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目前,世界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向两端延长。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3.学而优则仕
【答】“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孔子的观点,其基本含义是将做官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消极影响:①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开始,就产生了严重的功名意识。
4.苏格拉底法(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生活教育(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学制令》
【答】《学制令》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由文部省颁布的一项规定学制的法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各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学区,各设一所小学。《学制令》加强了日本中央集权式的教育领导体制。
7.流体智力
【答】流体智力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提出的,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
8.先行组织者(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答】(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2)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①获得参与探索的经验。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要激发其观察生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思考与操作实践,获得自己探究问题的喜悦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②提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形成合作和分享的意识。立足于个性化基础之上兼顾群体合作与交往,培养团队精神。 ④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求实的态度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要求。 ⑤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⑥培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研究可能、有价值的问题都可以研究。
2.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答】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主要特点有:①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②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③儿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的特点是:①泛灵论;②以自我为中心;③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④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已经获得了守恒概念。但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3.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见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论述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见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论述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对学生来说,掌握、运用知识及其反思、改进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智力发展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大的困难。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学内容迅速增多,难度不断加大,只有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才能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才能使其有效地转化为智力。
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慧活动与行动的内化,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3)防止重知轻能或轻知重能的倾向。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因此,教育者要探索二者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3.评述终身教育思潮。(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论述孔子的德育论及其当代价值。
【答】(1)孔子的德育论。
孔子认为,成为君子的主要标准是道德品质修养。“仁”与“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是人必须接受的外在社会行为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是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即“仁者,爱人也”。
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学思行并重。
(2)孔子德育论的当代价值。
①孔子的德育论是以“君子”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孔子主张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和“君子”,他为整个中华民族定格了人格理想。现代德育中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培养目标是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教育应该通过创造人人所景仰的人格典范,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激励个人完善自我。
②孔子的德育论是以“仁”为核心内容的和谐精神教育。“仁”是君子的核心精神表现。“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如今,“仁”与“礼”依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核心思想,“仁”的精神将会被传承,以符合当今时代“礼”的形式予以表达。
③孔子的德育论是以“德性优先”为原则的道德自律思想。孔子主张身体力行、学思行并重、立志、自省等德育原则和方法。人的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面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认识到孔子思想中培养道德主体人格的重要性,树立现代德育观,尊重主体,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个性走向发展个性。
④孔子的德育论是以“下学而上达”“学思行并重”为方法的德育活动。孔子尤其注意“下学”,“能下学,自然上达”。现代德育学术气氛浓厚,德育形式化,今天的道德教育应进行改革,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要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做到言行一致、多做实事,从而将德育落到实处。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