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型题]
1.痰饮的致病特点有
A.阻滞气血运行 B.影响水液代谢 C.易于蒙蔽心神 D.病证变幻多端
2.有关四时发病的叙述中,与《素问-金匮真言论》相符的是
A.春善病风疟 B.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C.秋善病鼽衄 D.冬善病痹厥
3.体现“火性炎上”的有
A.目赤肿痛 B.口舌生疮 C.牙龈肿痛 D.两目上视
4.可形成瘀血的有
A.血热 B.血寒 C.气滞 D.气虚
5.结石的致病特点包括
A.多发于肝肾 B.病程较长 C.病情轻重不一 D.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6.“感邪即发”多见于
A.新感外邪较盛 B.情志剧变 C.毒物所伤 D.外伤
7.六淫致病与季节有关,如
A.春多热病 B.夏多暑病 C.长夏多湿病 D.秋多风病
8.结石形成的因素包括
A.饮食不当 B.情志内伤 C.用药不当 D.体质差异
9.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A.善行数变 B.火热为阳邪 C.易扰心神 D.易生风动血
10.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有
A.气候反常 B.社会因素 C.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D.环境污染,饮食不洁
11.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危笃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12.与痰饮形成有关的脏腑是
A.脾 B.心 C.肝 D.肺
13.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A.燥性干涩 B.燥性开泄 C.燥易伤肺 D.易伤津液
14.易耗津液的病邪是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火热之邪
15.导致“徐发”的因素有
A.思虑过度 B.房事不节 C.感受湿邪 D.忧愁不解
16.发病的主要类型有
A.徐发 B.感邪即发 C.伏而后发 D.复发
17.陈言将病因分为
A.内因 B.外因 C.其他病因 D.不内外因
18.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A.为阴邪,阻滞气机 B.易耗气伤津 C.湿性黏滞 D.湿性重浊
19.下列不属于情志异常病机的有
A.怒则气上 B.寒则气收 C.悲则气消 D.劳则气耗
20.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者,称为
A.正邪 B.正风 C.虚邪 D.虚风
21.痰饮的致病特点是
A.阻滞气血运行 B.影响水液代谢 C.易于蒙蔽神明 D.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22.入侵经络、筋骨而引起痹证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火邪
23.“伏而后发”的形成机理是
A.感邪较轻 B.正气内敛 C.诱因作用 D.余邪未尽
24.影响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A.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 C.地域因素 D.生活环境
25.瘀血形成的因素包括
A.出血 B.气滞、气虚 C.血寒 D.血热
26.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A.主动 B.收引 C.凝滞 D.为阴邪,易伤阳气
27.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28.“六气病源”说的六气是指
A.阴阳 B.寒热 C.风雨 D.晦明
29.劳神过度易损伤的内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30.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征是
A.均为阳邪 B.均见高热、口渴喜饮、面赤、脉洪大
C.耗气伤津 D.均挟湿邪
31.数情交织,多伤及的脏腑为
A.肝 B.心 C.脾 D.肺
32.《内经》的病因分类法有
A.三因学说 B.阴阳分类法 C.病因的三部分类法 D.六气病源说
33.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A.轻扬开泄 B.善行数变 C.主动 D.为百病之长
34.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A.暑为阳邪 B.其性升散 C.多挟湿 D.易伤津耗气
35.正气对人体防御作用的主要体现是
A.抵御外邪的入侵 B.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C.修复调节能力 D.驱邪外出
36.疫病的种类很多,如
A.白喉 B.猩红热 C.霍乱 D.鼠疫
37.瘀血的致病特点包括
A.易于阻滞气机 B.影响血脉运行 C.影响新血生成 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38.饮食偏嗜包括
A.饮食不节 B.寒热偏嗜 C.五味偏嗜 D.食类偏嗜
39.劳力过度易损伤的内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肾
40.反映“湿性重浊”的表现有
A.头晕胀痛 B.面垢眵多 C.肢体重着 D.小便浑浊
41.寒邪的性质特点有
A.易致腠理不密 B.易致气血凝滞 C.凝结阻滞 D.收缩牵引
题库答案
[A型题]
1.A2.B3.A4.C5.C6.D7.D8.D
9.D10.D11.B12.D13.D14.A15.B16.D
17.B18.A19.D20.B21.A22.A23.D24.C
25.D26.D27.A28.B29.C30.A31.A32.C
33.B34.D35.D36.D37.C38.D39.C40.B
41.D42.D43.B44.D45.D46.D47.D48.B
49.B50.D51.B52.B53.A54.A55.B56.D
57.A58.B59.A60.A61.D
[B型题]
1.D2.C3.D4.B5.A6.D7.C8.A
9.D10.B11.D12.A13.A14.D15.D16.B
17.A18.B19.A20.C21.B22.D23.B24.B
25.B26.A27.D28.A29.D30.C31.D32.A
[X型题]
1.ABCD2.BD3.ABC4.ABCD
5.ABCD6.ABCD7.BC8.ABCD
9.BCD10.ABCD11.ABCD12.ACD
13.ACD14.BCD15.ABCD16.ABCD
17.ABD18.ACD19.BD20.AB
21.ABCD22.ABC23.AB24.ABCD
25.ABCD26.BCD27.ABCD28.ACD
29.AC30.ABC31.ABC32.BC
33.ABCD34.ABCD35.ABCD36.ABCD
37.ABCD38.BCD39.BC40.BCD41.BCD
精选解析
[A型题]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
2.《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3.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和相兼性。
4.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甚则遗精等。
7.陈无择,名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的“三因学说”,对病因的分类比较系统、明确,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26.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29.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入,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
34.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37.风邪轻扬,易袭阳位,多在肺卫。
39.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
4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54.七情过极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
55.《素问·宣明五气》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56.“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喜则气缓”是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伤及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
57.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惊慌失措。喜,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甚则失神狂乱;怒,则气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甚则呕血;思,则耗伤心神,影响脾气,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亦可见纳呆、腹胀、便溏;悲,则可使肺气抑郁不伸,意志消沉,肺气耗伤而气虚无力。
59.薄厥是指血随气逆,引起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怒则气上,大怒引起气逆于上,血随气逆,引起薄厥。
60.《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酸,则肉胝脂而唇揭。”即肝木太过而乘其脾土,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四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B型题]
(1~2题)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故《素问·举痛论》说:“灵则气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还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症。故《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25~26题)火性趋上,火热之邪易侵害人体上部,故火热病证多发生在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为多见。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另外,寒邪也属阴邪,同气相求,侵人也常伤及下部。可见,即使是国家级考试,命题也有不严谨的时候,需要大家在学习时注意。
(27-28题)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性炎上;②火易消灼津液;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扰心神;⑤火易致疮疡。
(29~30题)燥邪干涩,易伤津液。风邪,其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数变”,则是指其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而言。炎上动血,是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重浊黏滞,是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收引凝滞,是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1~32题)火性炎上,易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湿性重浊、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X型题]
1.痰饮的致病特点:①阻碍经脉气血运行;②阻滞气机升降出入。③影响水液代谢。④易于蒙蔽神明。⑤症状复杂,变幻多端: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
2.有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有着明显的季节倾向,如“春善病凱岫,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
3.火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升腾向上。故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现于上部。如心火上炎,则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肝火上炎,则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胃火炽盛,可见齿龈肿痛、齿衄等。D为风邪特性,“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4.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而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各种外伤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40.“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睹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4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