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析
1.教育方法
【答】(1)含义: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
(2)内容: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3)意义: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4.白板说(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教育内容(见201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真题)
6.最近发展区(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的发展规律性。(见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教育的心理学化。(见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杜威的无目的论。(见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关系。(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见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3.试述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及该理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见2013年西南大学真题)
4.结合现实,谈谈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措施。
【答】(1)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容、成因及其所涉及的生活领域来分析,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问题。包括厌恶学习、逃学、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等。
②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社交恐惧、人际冲突等。
③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包括生活自理困难、对学校集体生活不适应、对高学段学习生活不适应等。
④自我概念问题。包括缺乏自知、自信,自我膨胀,沉湎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自贬的思维方式等。
⑤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包括青春期发育引起的各种情绪困扰,以及异性交往中的问题,如性困惑、性恐慌、性梦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
(2)根据教育内容、情境和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认知法。这种方法主要靠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来达到教学目标。它可以派生出阅读,听、讲故事,观看幻灯片、图片、录像,案例分析、判断和评价等形式。
②游戏法。竞赛性游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非竞赛性游戏可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学生获得新的体会与认识。
③测验法。通过智力、性格、态度、兴趣和适应性等各种问卷测验,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分析,了解自己某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④交流法。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各自介绍自己的心理优势或个体经验,促进其他同学对训练策略的认识、领悟和掌握。
⑤讨论法。通过师生、学生间广泛深入的思想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步步深人,提高认识,转变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掌握科学的行动步骤。
⑥角色扮演法。教师提供一定的主题情境并讲明表演要求,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绎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学生的认识的目的。
⑦行为改变法。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某种良好的行为,或消除、矫正其不良行为。此法可分为代币法、契约法、自我控制法等多种形式。
⑧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某种操作任务。常用于验证某种心理效应,以达到加深学生体验和增强其认同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