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2.走班制
【答】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育即生活
【答】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杜威批判传统教育远离儿童生活,学校与社会脱节,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压抑和束缚儿童。“教育即生活”的主要内涵有: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不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是为学生的当下生活做准备;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学校生活应是充满现代精神的理想生活。“教育即生活”的主要实践有:“学校即社会”;活动课程与“从做中学”。
5.平民教育运动
【答】平民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是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获得知识文化,改变生存状况。一部分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主张向平民普及教育,提倡教育平等。实践活动如工人夜校、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创办等。另一部分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肯定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
6.形式训练说
【答】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组成的,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生态功能。
【答】(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学校和社会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宣传,让学生从小具有爱护自然、爱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造成自然灾害与生态失衡的原因大多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应当有计划地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保护生态环境。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内,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经受熏陶与锻炼,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与信念。
2.简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从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工作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既要备好课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a.认真钻研教材;b.深人了解学生;c.合理选择教法。
②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有效、积极性高、表达清晰。
③课后辅导工作。它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措施,有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两种形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a.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b.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④教学评价。可通过书面考试(开卷与闭卷)、口试、实验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来实施。考试是对学生水平的检测,主要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结合现实,试述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及其培养。(见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3.试述教师素养的构成及对教师成长的启示。
【答】(1)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特征,而且具有结构性特征。
(2)教师素养的构成。(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对教师成长的启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关于促进教师成长可以从教师队伍和教师个体两个角度进行。
①教师队伍专业化的主要途径:a.国家有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和在职教师的管理制度。b.国家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内容和措施,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c.国家完善了教师教育制度,提供各种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手段。d.形成了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②教师个体专业化的主要途径:a.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b.职前培训(师范教育)与在职培训。c.制订自我生涯发展规划。d.进行教育研究。这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e.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f.新教师的入职辅导。g.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4.试述学校管理的趋势及实践启示。
【答】(1)学校管理的趋势。
学校管理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法治化、人性化、校本化、信息化和民主化五个方面。
①学校管理法治化。依法治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务。
②学校管理人性化。考虑人的因素,分配工作时考虑个体差异,强调人的内在差异,通过激励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构建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际环境,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③学校管理校本化。教育部门简政放权;倡导集体参与、共同决策;开展校本研究,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④学校管理信息化。一是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将现代技术应用于管理,以提高管理的实效;二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由“人一人”管理、“人一物”管理转变为“人一机”管理,注重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
⑤学校管理民主化。学校领导者的民主精神是实行学校管理民主化的根本;重视人人参与管理是实行学校管理民主化的基础;营造民主、公平的管理氛围是实行学校管理民主化的关键;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是实行学校管理民主化的保证。
(2)实践启示。
①学校要加强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为学校管理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例如,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线上论坛讨论答疑,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的便捷,建立课程QQ群或微信群进行交流。
②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管理素养。
③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