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欧洲新教育运动
【答】欧洲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又称为新学校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道德教育上建立与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雷迪、德国的利茨和法国的德莫林等。
3.学科课程(见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观察学习(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学习风格
【答】学习风格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分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抽象型与具体型。
6.学校即社会
【答】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即学习不仅要教人成才,也要教人成人,使学校成为社会的雏形的同时,也让学校变成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该教育原则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体现,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不断遭到批判。
二、简答题
1.简述欧洲乡村寄宿学校的主要特征。
【答】(1)欧洲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
(2)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
(3)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
(4)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5)在道德教育上,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普通教育传授一般的文化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传授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直接运用高科技,并且创新技术。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要实现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
(3)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能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教育也能帮助人合理地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护,减少工具的损坏率;教育还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欧洲中世纪大学享有的特权。
【答】(1)中世纪大学是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2)中世纪大学的特权。①设立法庭,内部自治。②大学生可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③颁发特许证。凡领到特许证者即有执业或教所修专业的资格,可到处开业或教学而不被阻拦。④大学有罢教和迁校自由。
(3)历史意义。
①在权利上,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大学也成了一些著名学者的舞台及育才基地。②在思想上,动摇了人们盲目的宗教信仰,讲求实效和理解力,对传统的死记硬背等教学法有了突破。③在制度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④在局限性上,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的影响很深。
三、论述题
1.论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①加德纳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包括八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这八种智力在人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
②加德纳并不否认历史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智力形成的前提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代重视不同的智力类型。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该理论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作用,这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
(2)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①重新看待学生。第一,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组合的个体。智力没有高低之分,更不可以测量,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表现为不同智力相互组合的结果。第二,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智力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多维度的。
②致力于学生多种智力的整体发展。传统教育独断地将焦点放在语文与逻辑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只重视与这两种能力有关的学科,致使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智力难以获得充分发展。因此,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学生多种智力的整体发展。
③关注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每一个体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有的人会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才”,有的人则会表现出超常的“语言天赋”。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④提供多元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求使不同智力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⑤培养创造力。教学不能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上,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着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结合实际谈谈因材施教。
【答】(1)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提出的,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例如,学生的性格各异,特长有别,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给活泼大胆的同学展示的机会,在课外竞赛时可以多给沉稳内敛的学生发挥的机会。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团队中发挥自已的才能,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根据“学生”来组织教育,还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教师的自身条件。实施因材施教时应做到:
①分组划分层次。由于学生的禀赋、知识基础等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应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状况,把班上学生分层,并制订授课计划。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②教师主导,学生主动。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明确“学生探索,教师引路”的教与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比如在教授“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角的知识,接着再想想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要精心设计教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在设计教案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提出和教学过程的安排,除了要考虑班上大多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之外,还要综合考虑班级里较少数的差生和优等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所有人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结合班主任的工作论述如何培养班集体。(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