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致良知
【答】“致良知”是明朝教育家王守仁的重要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王守仁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的三大特点是:(1)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2)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3)不会泯灭。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学以去其昏蔽”,进而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这个过程就叫作“致良知”。
2.以吏为师
【答】春秋战国时期,商鞅最早提出“以吏为师”的思想并付诸实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实践,并明确表述为“以吏为师”。法家主张选择知法的官吏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官吏,负责对全体人民进行法治教育。
3.实科中学
【答】实科中学是以实用学科教学为重点的一种不完全普通中学。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学校纷纷建立起来。这类学校通常修业6年,主要培养工业、农业、商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生多为市民阶层子弟。但学校名称不一,有的除实科教学外,还增授拉丁语,称为文实中学;有的将修业年限延长为9年,称为实科中学。
4.学科课程
【答】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学科课程是一种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优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等。
5.发现学习
【答】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学习主张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激发探究的欲望,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资料,让学生亲自发现结论或规律。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发现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
6.要素主义
【答】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对立面的要素主义教育,最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其形成标志是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科南特和里科弗。主要观点是:(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简答题
1.简述朱子读书法及其当代价值。(见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形成性评价在教育中的作用。
【答】(1)布卢姆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将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与评议以及书面测验等。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激励,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反馈信息,更好地促进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②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改善教学进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③对于整个评价进程来说,形成性评价体现了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3.简述颜元的实学教育内容及“六斋”。
【答】(1)实学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实才实德之士”,颜元提出了“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他把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作为教育内容。其特点是:反对重文轻武,提倡文武兼备;反对不劳而获,提倡劳动教育。
(2)“六斋”教学内容。
①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②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③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④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⑤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⑥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六斋”教学把诸多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纳入教学内容,并且进行分科设教,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影响深远。
4.简述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的三阶段。
【答】(1)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2)三阶段的具体内容。
①认知阶段。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对于复杂的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子目标所需要的步骤。
②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即程序化的过程。随着对某一技能的不断练习,学习者对解决问题的法则的言语复述逐渐减少,直至能够直接再认出某一法则。在该阶段,个体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产生式法则,以解决具体的问题。
③自动化阶段。此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安德森认为,复杂技能的学习可以分解为对一些个别成分的法则的学习。但这些个别成分并不是分散、孤立的,而是可以组织成一个大的技能学习过程。
三、论述题
1.论述《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法》的内容及对教育民主化的影响。
【答】(1)具体内容。
①提出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社会上的一切工作价值平等;人人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各级教育实行免费;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②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和决定阶段进行
③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
④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
(2)影响。该法案虽没有实施,但是为法国战后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促进了教育权利的民主化,使人人可以接受完备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其后颁布的1959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年龄延长至16岁,就是受其影响。
③促进了高等教育民主化。该法案也涉及高等教育改革。
④促进了教育对象民主化。教育对象即学生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创造性都得到了重视。
2.论述班主任工作对班集体发展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答】(1)班主任工作对班集体发展的影响。
①班主任工作有利于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班级发展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既要注重提高班级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各成员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
②班主任工作有利于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并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③班主任工作有利于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包括班级内各种成员和组织的关系;班级与各任课老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班级内各种活动和事务。
④班主任工作有利于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包括日常活动和主题活动,它们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⑤班主任工作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具体包括文化性物质环境、社会化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正确的舆论与班风,以及健康的心理环境。
(2)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①在道德认知上,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向学生渗透正确的道德认知,为他们的品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在道德情感上,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并通过陶冶等方法进行道德情感渗透,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增强内在动力。
③在道德意志上,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顽强的道德意志,进而使学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④在道德行为上,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感化和榜样作用,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3.论述课程内容组织中“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的关系。
【答】(1)含义。①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②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2)关系。①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②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③这是两种适合于不同性质知识经验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二者不可偏废。在具体的课程组织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相互结合使用。
4.论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