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师说》
【答】《师说》是韩愈一篇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系统阐述了他的教师观,提倡社会要尊师重道。主要包括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的任务与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它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3.生计教育
【答】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生计教育是在美国社会失业率较高的背景下,人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表现出忧心忡忡的心态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这种教育不可能消除社会制度固有的弊端,只能是一种安慰人们适应社会现实的改革措施,并不鼓励人们奋起改造社会。
4.设计教学法
【答】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提出设计教学法。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设计教学法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将设计教学法分成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四种模式。
5.有意义学习(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6.自我效能感(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答】(1)高尚的思想品德。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的学习榜样。班主任应有崇高的品德、饱满的工作热情、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并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
(2)坚定的教育信念。班主任只有确信教育的力量,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教育的硕果。
(3)家长的心肠。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集严父与慈母二者于一身。
(4)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班主任必须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一般来说,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班主任,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打成一片,便于开展工作。
(6)善于待人接物。只有那些善于交往、能把学生团结起来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3.简述《学记》中“善喻”的教育意义。
【答】《学记》中“善喻”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作用。
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简述德育过程中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能动作用。
【答】(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地实现的。学生不仅是被影响的对象,也是能动地吸收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理解、选择和吸取。
(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外界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选择,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单纯的说教很难使这种内化实现,教师必须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实现这样的品德内化。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和交往。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内化道德修养,才能引起学生品德能动的发展。
三、论述题
1.评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见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2.比较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和泰勒的“目标模式”。
【答】(1)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主张将社会生活活动分为10大类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育应当将儿童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基础,这种方法叫“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注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有其积极意义,但过于烦琐、具体,既忽视与排斥了社会教育总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目的,也未突出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求。
(2)泰勒的“目标模式”。
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认为课程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组成和运作的: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确定目标是主要的、基础的一环。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仍在西方课程领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3)二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提出了课程编制的相关理论,且二者的课程编制都包括确定目标、选择经验和组织经验三个基本步骤。
不同点:
①目标来源:博比特认为目标来源于社会生活活动;泰勒认为目标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社会活动、学科专家。
②目标的表述:博比特将目标的表述分为观念和活动两个维度,且目标要依据必要性排列;泰勒将目标分为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
③经验的选择:博比特主张筛除在校外生活就可以实现得很好的目标,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实现的目标和存在分歧的目标;泰勒主张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性原则,旨在使教师在遵从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的学科及学生的特点,构建多种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④经验的组织:博比特主张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顺序组织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的组织原则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⑤课程目标的评价:博比特没有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泰勒提出了在课程实施后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目标。
3.根据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分析,说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措施。
【答】(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适应品质。
①创造性认知品质指创造性心理结构中与认知加工有关的部分,它是创造心理活动的核心,包括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认知策略。
②创造性人格品质指富有创造性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品质,对创造性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包括创造性动力特征、创造性情意特征和创造性人格特质等。主要表现为创造动机、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等。
③创造性适应品质指个体在其创造性认知品质和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出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应对,对内在创造过程进行调适的创造性行为倾向,表现为创造的行为习惯、创造策略和创造技法的掌握运用等。
(2)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①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a.学校:改革考试制度,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b.家庭: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创造性,鼓励创造性的发展。c.社会:为学生提供创造性人物榜样。
②培养创造性的教师队伍。a.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b.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c.不断学习关于创造性的心理学知识。
(3)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a.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b.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c.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d.给学生大胆探索与推测的机会。
(4)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a.保护好奇心;b.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创与多样性。
(5)开设创造课程,教授创造方法。创造技法有: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比法、组合创新法等。
4.试分析教师素养及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
【答】(1)教师素养的构成。(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教师角色的发展。
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深化,教师为了要适应新的课程环境,其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②教师应该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由教师的权威意识向教学平等参与者意识转变;由学科的个体化向学科的合作化转变;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转变等,让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决策者、平等参与者、学科合作者,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③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