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评论题型的一般特征
评论题是联考中的重点题型,它是对题干中论证成立与否、使用何种逻辑技法的判断。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题干中的论证是否成立?成立的话,成立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立的话,错在哪里?题干中的论证用了什么样的逻辑技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题干中的论证成立或不成立?如果题干涉及两个人的争论,那么争论双方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知识点2:评论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题干论证的漏洞?
以下哪项对上述论证的评价最为恰当?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上述论证的方法?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反方的反驳策略?
回答以下哪个问题对评价以上陈述最有帮助?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张教授和李研究员争论的焦点?
1.张教授:根据《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条例的规定,杂种动物不属于该条例的保护对象。《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条例》的保护对象中包括赤狼而最新的基因研究技术发现,一直被认为是纯种物种的赤狼实际上是山狗与灰狼的杂交种。由于赤狼明显需要保护,所以条例应当修改,使其也保护杂种动物。
李研究员:您的观点不能成立。因为,如果赤狼确实是山狗与灰狼的杂交种的话,那么,即使现有的赤狼灭绝了,仍然可以通过山狗与灰狼的杂交来重新获得它。
以下哪项最为确切地概括了张教授与李研究员争论的焦点?
A.赤狼是否为山狗与灰狼的杂交种。
B.《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条例》的保护对象中,是否应当包括赤狼。
C.《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条例》的保护对象中是否应当包括杂种动物。
D.山狗与灰狼是否都是纯种物种。
E.目前赤狼是否有灭绝的危险。
2.陈华为图便宜花了50元买了双旅游鞋,不到一个月鞋底就断裂了;不久,他按市价的几乎一半买了件皮夹克,结果发现原来是仿羊皮的。于是他得出结论,便宜无好货。陈华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与下述哪项最为类似?
A.李京是语文教师,他仔细地阅改了每一篇作文,得出结论:全班同学的文字表达能力普遍有提高。
B.王江检验一批产品,第一件合格,第二件是个次品,于是得出结论,这批产品不全合格。
C.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或是设备故障,或是操作失误,联邦调查局已经找到了操作失误的证据,因此得出结论;可以排除设备故障的原因。
D.吴琼的邻居的小男孩,头发有两个旋,脾气很犟,吴琼的小侄子,头发也有两个旋,脾气也很犟。吴琼因此得出了结论:头上有两个旋的孩子,脾气都犟。
E.吴琼认为头发上有两个旋的孩子脾气都犟,因此得出结论:自己的孩子脾气不犟是因为头发上只有一个旋。
3.不少访谈录借被采访者的口表达的其实是采访者自己的意思,被采访者并没有说过这些话。有人指责这种方式会使人误解被采访者。这一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没有说过的话,不等于不是他的真实意思;另外,一个人说过的话,达的不一定的他的真实意思。
以下哪项对上述论证的评价最为恰当?
A.上述论证是成立的。
B.上述论证有漏洞:把一种可能存在的情况,夸大为唯一可能存在的情况。
C.上述论证有漏洞:忽略了在一般情况下成立的结论,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不成立。
D.上述论证有漏洞:把缺少证据证明某种情况存在,当作有充分证据证明某种情况不存在。
E.上述论证有漏洞:把需要证明的结论,当作证明该结论的论据。
1.答案C
解题步骤 | |
第一步 | 整理二者论证。 张教授:前提:赤狼实际上是山狗与灰狼的杂交种,赤狼明显需要保护。→结论:条例应当修改,使其也保护杂种动物。 李研究员:前提:赤狼确实是山狗与灰狼的杂交种。→结论:赤狼不需要保护,不必修改条例。 |
第二步 | 分析二者论证。张教授的观点是应该保护杂种动物,那么李研究员不同意,李研究员的观点就是不应该保护杂种动物。此时论证所依赖的假设是所有的杂交动物都是由现有的纯种动物杂交获得,进而支持结论“不用保护杂交动物”。因此二者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应该保护杂交动物。李研究员反驳的不是张教授的前提,因此不能选A和B (列举赤狼的例子也属于前提信息)。 |
2.答案D
题干 信息 | 题干通过两个特例进行不完全推理得出一个可能为真的结论。 | ||
A | 选项“读了每一篇作文”, 属于完全归纳推理。 | 淘汰 | |
B | 选项属于完全归纳推理,结论是一定真。 | 淘汰 | |
C | 选项推理形式为:前提P∨Q,因此P→Q。与题干推理形式不一致。 | 淘汰 | |
D | 选项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是可能真。与题干一致。 | 正确 | |
E | 选项属于完全归纳推理,结论一定为真。 | 淘汰 |
3.答案B
解题步骤 | |
第一步 | 整理题干论证。前提:①一个人没有说过的话,不等于不是他的真实意思;②一个人说过的话,表达的不一定的他的真实意思。→结论:指责没有道理。 |
第二步 | 分析题干论证。没说过的话不等于不是真实意思,就可能存在两种可能:第一,没说的话不是被采访者的真实意思;第二,没说过的话就是被采访者的真实意思。说过的话不一定是他的真实意思,也存在两种可能:第一,说过的话就是被采访者的:真实意思;第二,说过的话不是采访者的真实意思。由此可见,题干论证显然忽视了其中一种可能,把其中一种可能当作了唯一的可能。因此答案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