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08 15:16:42  |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  
  •  
  •  

《中国教育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一)制定教育方针

蔡元培完全否定了清末教育宗旨,重新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二)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

1.学制的纵向结构(三段四级)

第一段: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高等小学3年。不分设男女学校。

第二段:中等教育,4年。分设女校。

第三段:高等教育阶段。不分级,设立大学。大学分为预科、本科、研究院三个层次。蒙养院和大学院不计入学制年限。

2.学制的横向结构(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1)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2)实业教育分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和中等教育阶段。还有专门学校,相当于高等教育阶段,本科3-4年,预科1年。

3.特点

①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易于普及教育,向平民化发展。

②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废除清末高等教育中的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取消教育中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和复古气息。

③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男女儿童都要接受义务教育,初等阶段开创男女同校,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教育取得一定地位。

④不采纳清末中学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

⑤规定一学年为三个学期。

⑥课程上,取消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⑦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⑧中学修业年限太短。

⑨偏重于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

(三)颁布课程标准

民国初年的课程标准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文化特征:

①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了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批评继承的态度。

②提高了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的地位,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

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1.内容

(1)军国民教育

主要目的是强健体魄,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佣兵自雄、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2)实利主义教育

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基本内容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这显然与封建道德的专制等级性不相容,但是他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些基本范畴是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相通的。蔡元培重视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4)世界观教育

这是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他受康德心物二元论的影响,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现象世界是我们可以经验到的,和时间、空间不可分离;实体世界超越于经验之外,只可直观感悟,没有时间空间可言。

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5)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美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感是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是桥梁。

世界观教育是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陶冶、净化人的心灵。

2.评价

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

为超越政治之教育。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中,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1.内容

(1)改变封建官僚气息的校风,重新确定大学的宗旨

①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推崇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

③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建设图书馆,引导师生研究的兴趣。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倡导成立各种学会和活动。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体现

在学术上,各种学问在大学自由的研究和讲授;在教师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

②作用

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突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

(3)主张教授治校,倡导民主的学校管理模式

①措施

第一,评议会: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

第二,行政会议: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

第三,教务会议及教务处:全校教务传导机构;

第四,总务处: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务工作的机构;

第五,教授会:各科教务管理机构。

②作用

让真正懂学术的人来管理教育;改变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4)对学科和教学体制进行改革

①扩充文理两科,使之相互沟通,废除两科之间原有的障碍,废科设系。

②改革年级,采取选科制度,规定学生修满一定单位的学分之后就可以毕业。

③北大实行旁听生制度,让学术和教学活动向社会公开;允许女生入学,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2.评价

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大学的开放性和平民化程度。

②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③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影响超出教育领域。

(三)教育独立思想

1.内容

(1)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指定固定的款项,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作他用

(2)教育行政独立

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由懂教育的专业人士主持。

(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的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

(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2.评价

①积极

反映了他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美好愿望。另外,还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②消极

这种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

三、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与教育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1.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极力推崇孔孟之道,恢复“尊孔复古”。

2.观念的变革

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

②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抨击。

3.评价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观念的变化,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实用化、教育的科学化思潮埋下了伏笔。

(二)平民教育运动 

1.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站在庶民的立场上,为广大劳工阶级争取教育权利。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平民教育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的工农教育思想。

3.不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实现民主政治。

(三)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1.实践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萌发于一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

2.基本主张

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把工人和学生团结起来。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除体脑差别。

(四)职业教育思潮

1.实践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民国初年的蔡元培将实利主义列入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

2.评价

职业教育运动的开展,不仅产生了以黄炎培为代表的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而且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职业教育思潮对1922年的新学制影响甚大。

(五)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1.概述

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流行始于1913年黄炎培发表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五四”前后,尤其是杜威来华讲学后,成为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2.主张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其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等符合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

3.意义

说明了中国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都有十分显著的反映。

(六)勤工俭学运动

1.概述

以1919-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为代表,留法学者通过勤工俭学以维持学业,更希望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出路。

2.意义

①进行了一场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尝试;

②留法学者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勤工俭学运动是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一次大规模实践。

(七)科学教育思潮

1.概述

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渗透到各项社会事业中。

2.表现

①科学的教育化;②教育的科学化。

3.评价

①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②各种新教学方法的实验广泛开展;③高校中开始设置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

(八)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1.概述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

内涵:

①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

②教育为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主旨:

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

2.实践

①成立“国家主义青年团”;

②《国家主义的教育》出版;

③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收回教育权运动。

3.作用

①目的是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国家意识的好公民,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

②反对教育的政治和党派性,与教育民主观相抵触,受到批判。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