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影响(3)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05 16:28:58  |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

  •  
  •  
  •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影响(3)

六、合作、竞争与冲突

(一)合作

1.概念

合作cooperation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动或意向。

2.意义

多伊奇指出合作的三种心理学意义:

1相互帮助。参与合作的所有成员的某些行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2相互鼓励。小组成员为共同实现目标而彼此发生积极奋发的情绪,如果组内某一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小组的目标日益接近,则能受到组内其他成员的拥护与欢迎,并对他加以表扬和鼓励。

3相互支持。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抱着积极支持的态度,若组内成员在完成共同任务中遇到困难时,其他成员想方设法帮助该成员克服困难。

在合作条件下,人们彼此之间表现为亲密友好的关系。

3.社会作用

1合作是促进人们良好交往和友好共处的有效工具;

2合作是个人和组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竞争

1.概述

含义:竞争competition是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目的: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标。

表现:互相对立、不友好、不支持。

2.意义

多伊奇指出,在竞争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增长。

3.社会作用

1在竞争状态下,人们的潜力会被激发,精力更加充沛,竞争使人的潜力得到动员,从而取得平时不能达到的成绩。

2竞争还是人们的一种原发动力,是人们寻求和支撑自身意义的一种方式。

4.合作与竞争

1影响因素

人际交互作用。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双方的行为能够形成一种公平和相互获益的关系,那么这种行为与关系就可以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或停止。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合作或是竞争也遵循相同的规则。

沟通。充分的沟通会导致更多合作。群体成员间的沟通会影响合作或竞争行为的产生。

个体特点。群体成员的社会特性,包括群体成员的种族、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角色地位等特征,都会影响到合作和竞争行为的产生。

奖惩结构。竞争性相互依存结构、合作性相互依存结构、个人主义结构。

2囚徒困境

研究合作与竞争的一个经典情境是囚犯两难困境。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和梅尔文德雷希尔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由顾问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犯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3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free-rider effect指不付成本而坐享所在群体之利。如果群体中每个人都搭便车,最终导致群体中所有成员利益受损,产生公地悲剧

(三)冲突

1.概述

冲突(conflict)是指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采取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特征如下:

1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

2冲突双方必须有直接的交锋;

3冲突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这与竞争必须是对共同目标争夺的情况不一样;

4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激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规则、规章甚至法律的限制,带有明显的破坏性。

2.原因

1社会不平等。其中主要是财产、权力和声望分配的不平等。知觉到的不公正会导致冲突的产生,人们将公正理解为公平,付出与获得之间要成比例,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的便可能会采取报复行为。

2竞争。当不同的群体为稀缺的职位、住所和资源进行竞争时,敌意便产生了;当利益相抵触时,冲突便产生了,这就是现实群体冲突理论所描述的现象。

3威胁。冲突情境中的潜在性威胁越大,冲突程度就越高,达成一个合作性的解决方案就越困难。威胁不仅是应对冲突的有效方式,还对冲突的发生和升级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知觉偏差。很多冲突中真正对立的目标只是核心处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问题来自对对方动机和目标的误解,刻板印象、偏见、群体极化、自我服务倾向等都可能引起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误解。

5个人因素。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和个性特征是引发冲突的一个潜在根源。

3.社会功能

1结构功能主义对冲突采取否定态度;

2冲突理论则强调冲突的正功能,认为一个社会中存在错综复杂的冲突,可以防止社会分裂和社会僵化。

4.平息冲突

1接触。接近性,包括互动、对互动的预期和曝光效应,都能够增加喜爱的程度。因而,将相互冲突的个人或者团体放在一起,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有助于帮助他们相互了解彼此并喜欢上彼此。

2合作。尽管地位平等的接触有助于改善态度,但有时这还是不够的。若是团体之间敌意非常强烈,那么简单的接触只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嘲弄和攻击的机会而已。事实上,共同的外部威胁能够建立内部的团结,当面对同样的困难需要解决时,成功的合作会增强冲突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和好感。

3沟通。群体间的冲突还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当夫妻之间、劳资双方或者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可以直接谈判,可以请第三方通过提议或促进协商来调解,或者将双方的分歧交由第三方进行研究并仲裁。

4和解。有时候,冲突的气氛太紧张,以至于实质性的沟通变得完全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某一方的一些小小的和解行动可以引发对方回报性的和解行动。其中一种调和策略就是GRIT逐步、互惠、主动地减少紧张的行动,可应用于减少国家之间的紧张状态。

七、文化及其影响

(一)概述

文化culture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影响

文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体现四个方面:

1.自我概念

在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自我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有研究发现,在自我描述时,美国人对自己的特质较为看重,中国人则更关注情境。

2.社会关系

相比北美的大学生,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生每天只与少数人交谈,但每次交谈的时间比较长。在集体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雇主与雇员之间更倾向于团结一致,人们尽量通过尊重他人来维持这种和谐的关系,一般不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人的过错,而是委婉地、间接地表达对他人的忠告。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们的自我结构属于依赖型。

3.小孩教育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到了青年阶段,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对集体主义文化的人而言,父母倾向于教孩子如何去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父母指导甚至决定孩子的事情。

4.人际沟通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差异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以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交往为例,中国人喜欢通过暗示或第三者转述等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美国人喜欢直接的沟通;在发生人际冲突时,中国人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外露,而美国人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已的情绪。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