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03 15:58:30  |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  
  •  
  •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一)西晋的中央官学

1.内容

晋武帝于西晋咸宁二年(276)下令设立国子学,这是西晋专门创办的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

2.意义

①国子学的创立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和尊贵地位,加强了教育的等级性,严格区分士庶之别;

②标志着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化更明显;

③使传统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和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使传统教育走向多元化格局。

(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1.四馆

①玄学馆:研究老庄的玄学;

②史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

③文学馆:研究辞章的文学;

④儒学馆:研究经术的儒学。

以上四种学说并列,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2.总明观

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

以总明观作为四科之上总的领导机构,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实行分科教学的多科性大学制度。

二、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隋唐文教政策可以概括为:重振儒术,兼重佛道,即以崇儒尊孔为基础,以佛道为辅助手段,即援佛道入儒;发展科举;任立私学。

(二)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内设祭酒一人。

国子寺和祭酒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书学和算学的创设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隋炀帝时期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国子监既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三)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1.中央官学——六学二馆

①国子学:殊其士庶,异其贵贱,专收贵族及高官子弟。

②太学:国学以教贵胄,太学以选贤良,太学以教授五经为主要内容。对门第品级要求低于国子学。

③四门学:以五经传授为主要内容,从地方州县选送,多属于庶族优秀子弟。

④书学:隋代创设,培养书法专门人才,选自庶族子弟。

⑤算学:隋代创设,培养专业计算人才,以算学专书为主要内容。

⑥律学;⑦弘文馆;⑧崇文馆

2.地方官学

实行州县二级制

(四)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 

主要体现在入学制度、学礼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惩罚制度、休假制度

(五)私学发展

1.原因

(1)政治上,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

(2)经济上,隋唐经济的繁荣是民间私学发展的基础;

(3)文化上,在太平年代,人们渴求文化;

(4)考试上,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私学本身灵活多样,富有活力。

2.特点

层次不同、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有很强的自由性和自治性。

3.分类

(1)初级私学:主要进行启蒙识字教育和一般的生活、伦理常识教育,没有成文的规定。

(2)高级私学:以教师为中心,自由设置。到唐后期,逐渐发展成了书院的萌芽。

(六)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1.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3.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多样化;

5.教育等级性加强;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教育普及程度高;

7.重视医学教育;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三、科举制度的建立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经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发展后愈加完备,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科举制度于清末1905年被废除,共存在了约1300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科举考试的程序

考试学生两种:一是由学校出身,叫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叫乡贡

报考步骤:乡试(地方)——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2.科举考试科目

(1)文科举

①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②制科

(2)武科举

3.科举考试的方法

主要方法: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1)帖经

将书上某行帖上几个字,要被试者将所帖的字填写出来;

(2)墨义”“口试

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被试者以笔答曰墨义,以口答曰口义(口试)

(3)策问

策问的方法是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人事政治,也称方策略、时务策。

(4)诗赋

是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也称为帖诗。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1.积极作用

(1)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2)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这对于学校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以及读书人积极向学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3)考试科目中的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对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有一些冲击。  

2.消极作用

(1)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2)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试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思想。

(3)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等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请托、重门第、通关节、贿赂、科场舞弊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二,官吏经考试选拔,提高官吏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

(2)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促进人们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

(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考核策问与诗赋有利于检验人的能力;第三,我国文官考试制是世界首创。

2.消极作用

(1)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表现在: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主考受贿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科场上。

(3)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现在: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使他们重权威轻创新、重经书轻科学、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有了独立性弱、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形成功利色彩的畸形读书观、学习观。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这些思想长期阴魂不散。

四、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其子孙。该书主要阐述了其关于士大夫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

(二)论士大夫教育

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1)他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2)他从个人前途的利害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士大夫子弟要保持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只有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实现。

(3)从的角度,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颜之推更多地从的角度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有别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思想,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2.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

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他认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各种专才的教育,使人专精一职才能实现。

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颜之推认为,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艺两个方面。

(1)在德育方面,他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2)关于的教育,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主张五经是必读指典籍。

(3)德与艺的关系:道德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为道德教育服务。

(4)颜之推提出士大夫子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但仅限于重视这一知识,不是要求去亲自耕作。

(三)论家庭教育

1.尽量早教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第一,儿童幼年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大;第二,幼年时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

2.严慈结合

家长不能溺爱子女,对子女的爱应是内在的,外在的表现应威严、严加督训等。正是小时候的溺爱,形成了儿童蛮横执拗的个性,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对立,违背了慈爱的初衷。

3.均爱勿偏

颜之推指出,在多子女的家庭,不能因子女长相、性格、智愚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偏爱,并进而采用宽严不同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子女。他认为,偏爱是形成儿童狂妄、偏执、自暴自弃等不良人格的重要因素。

4.重视通用语言

颜之推强调应从小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语言教育。重视通用语言,不应强调方言。

5.注重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除了强调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外,还应强调从小立定崇高志向,立志做君子。

6.主张体罚

颜之推主张可以体罚孩子,严格的教育才能使子女成器。

五、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道统说与师道观

1.道统说

韩愈高举儒家道统的大旗,反对佛道,提倡古文运动,以复兴儒道为己任。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认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就必须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支柱。

2.师道观

尊师重道是韩愈教育思想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师说》首先论述了尊师的重要性。尊师即卫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1)论尊师的原因

①教育是一个先觉传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授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③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文学的重要性超过儒学,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2)论教师的任务

①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③教师要做到三个任务:一是,传授儒家仁义道德;二是,讲授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论求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管其门第、出身、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并且合乎儒道,就可以为人师表。

(4)论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二者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教师。

③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是一种否定。这种含有辩证法因素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1.性三品

(1)人性分三品,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上下,而下品的人是恶的。

(2)人性有性和情两种:人性中有性,也有情,情是人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产生的内心反应,情与性相对应分为上、中、下三品,具体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种。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情。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为宋代存天理、灭人欲做了铺垫

(3)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的界限内,是不移的。

2.教育作用

韩愈的性三品的人性论成为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1)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

(2)由人性而规定教育的权利。

(3)由人性决定教育的内容。人性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教育要发挥人内在的善性,应当以五常道德教育为主,最好的教材是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

(三)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1)韩愈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治国兴邦的人才为目的。

(2)人才培养上,韩愈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严格选拔学官,整顿教师队伍,整顿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人才选拔上,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