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关系
一、人际关系
(一)概述
1.含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2.特点
(1)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
(2)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
(3)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二)建立与发展
1.状态
双方的情感联系是从直接接触开始的。交往双方共同心理领域的发现,意味着双方真实情感的融合,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越多,情感融合的程度也越高。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水平,可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人、中度卷人、深度卷人。
2.阶段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及情感的由浅人深,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3.深度
自我表露的深度,是人际交往深度的重要标志。
(三)原则
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舒茨(Schutz)提出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四)变化
人际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从融洽的状态走向终结,经历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五个阶段。
(五)实验和测量
1.实验:霍桑试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
2.测量:莫雷诺社会测量实验、参照测量法、社会距离测量、贝尔斯测量法。
二、人际沟通
(一)概述
1.含义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互相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包括工具性交往和满足需要的交往。
2.心理功能
协调整合、心理保健、心理发展动力、社会心理建构。
(二)结构
1.要素
巴尔克(Barker)认为,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人、反馈、背景和障碍。
2.背景
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三)种类
1.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非语词符号沟通:
(1)特点:广泛性、连续性、不受环境的限制、保密性、跨文化沟通、简约性;
(2)类型:目光与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沟通、姿势与装饰;
(3)副语言沟通。
2.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3.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5.个人沟通与人际沟通;
6.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四)影响因素
1.社会文化:如教育程度、种族差异。
2.社会团体:如团体中成员的地位、团体组织结构。
3.人格:如一个自我中心强烈的人,优越感很强,则较少主动与人交流思想。
(五)改善方法
1.评价自己的沟通情况;
2.制定沟通改善计划;
3.提高沟通的准确性(提高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对所用的非语词沟通方式有明确的概念,且对别人是否也会同样理解某种非语词信息保持清楚的认识);
4.“同理心”定向;
5.运用社会心理效应;
6.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
7.恰当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三、人际吸引
(一)概述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
(二)需要
1.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安全感确立的需要,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2.形成途径:印刻、本能、条件作用。
(三)规则
1.熟悉效应和邻近效应;
2.个人特征(才能,外貌);
3.相似规则;
4.互补规则;
5.协同作用。
四、亲密关系
(一)概述
1.含义
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当两个人的相互依赖性很大时,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从一般性的关系发展到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主要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2.特点
(1)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
(2)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
(3)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二)规则
1.接近性;
2.相互交往;
3.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4.曝光效应。
(三)依恋
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它是婴儿和父母之间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关系,并且这种情感联系可以看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征,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是他们生存的首要条件。
(四)爱情
1.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三元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成分构成。
2.约翰.李(J A. Lee)将爱情分为六种类型: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情之爱、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奉献之爱。
(五)阶段
勒温格提出,亲密关系包括五个阶段,分别为初次吸引——建立友谊——延续强化——凋菱与衰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