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操作性条件反射
【答】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学习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在白鼠打开斯金纳箱实验中提出的概念。操作性行为最初是由有机体自发做出的,经过强化后成为特定情境下有目的的操作。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关键在于联结的频率,强化是增强反应频率的手段。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人将其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图,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几乎不会再遗忘。该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班级授课制(见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双轨学制
【答】17—19世纪的西欧国家因为有特权传统而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制是一种不平等的学制,如今双轨制在向单轨制或者分支型学制转变。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1)相似性。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这属于客观因素的相似性,会影响学习迁移。②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这属于主观因素的相似性,也会影响学习的迁移。
(2)原有认知结构。①原有经验的水平。随着练习量的增加,原有经验水平提高,会促进正迁移。②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合理组织的信息易于提取,也易于迁移。③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要产生迁移,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有效地被激活、提取。
(3)学习的定势。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是否积极,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双重性。
除这些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和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简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原则。
【答】(1)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内容。
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不是在于无限度的难。“难度的分寸”限于“最近发展区”。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绝不意味着“越快越好”,也有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即根据能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速度。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⑤使班上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条原则是前面四条原则的总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3)贯彻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3.简述癸卯学制。
【答】(1)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颁布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2)学制内容。
该学制纵向地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其中将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纳入学制系统,标志着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进入国家发展规划的新阶段。初等小学堂为五年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一律入学。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从小学堂到大学堂学制年限达20~21年。横向方面:除普通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3)学制性质。
①具有半资本主义性质,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也是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a.仿照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反映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要求;b.学制各阶段,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确立“德、智、体”协调发展的三育发展模式;c.设置实业学堂,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d.重视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职业训练;e.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f.尊重儿童个性,禁止体罚;g.课程比重上,“西学”占主导地位。
②具有浓厚的封建性:a.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效忠封建王朝;b.读经、讲经课比重过大,所以导致学制年限偏长;c.大学堂在入学条件上仍有限制,以维护教育的封建等级性;d.广大妇女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e.对教职员和学生的许多规定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显示了较强的封建性;f.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业程度奖励相应的科举功名,没有割断与旧教育的瓜葛。
4.简述我国的基本学制。
【答】(1)我国的基本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其结构是前段单轨、后段分叉。即小学和初中是单轨,高中后一部分学生去了职业学校,另一部分学生升入大学。后段双轨制的优点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并且使普通中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左右畅通。
(2)目前,我国学制的发展趋势是向单轨制方向发展,义务教育实行到哪里,双轨学制就并轨到哪里,综合中学是实现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
三、论述题
1.用自我效能感分析材料,回答如下问题:根据材料你想到了什么?小迪的学习变化最主要受什么影响?
【答】(1)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影响包括:①决定个体对某项活动的坚持和选择;②影响个体面对困难的态度;③影响个体新行为的获得和已获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个体在获得中的情绪状态。
母亲去世,小迪的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成绩开始变差,汤老师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给了他“差”的反馈。这个反馈使得小迪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让他认为自己不具有获得优异成绩的能力。这就使小迪在之后的学习中依然表现不佳,因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小迪对学习活动的坚持以及面对学习困难的态度和影响小迪的情绪状态。当汤老师了解实情后,开始鼓励、关心小迪,小迪的学习开始好转并考上博士。老师的鼓励和关心使得小迪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因为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身心状况都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2)老师的鼓励和关心是小迪学习变好的最主要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①直接经验和归因方式;②间接经验;③言语劝说;④情绪唤醒;⑤身心状况。
老师的鼓励和关心对小迪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后三个因素。母亲去世对小迪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影响了小迪的情绪,老师的鼓励和关心就是一种言语劝说,将小迪的奋斗的情绪唤醒,使得小迪的身心状况好转,成绩逐渐提高。也就是说,老师的关怀和小迪的奋斗使得小迪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这是小迪学习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⒉辨析教育教学是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是要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怎么协调二者冲突?
【答】教育教学既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要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学要因材施教;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要求教学要抓关键期。
(2)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只有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知识才会引起儿童的注意,并据此设置了兴趣课程体系。
(3)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共性规律为基础展开教学,同时尽量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需要和兴趣,因材施教。但是,我们尊重儿童并不意味着要放纵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必要时要加以抑制。
3.评述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选两个问题分析原因并给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答】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与生活相脱离、德育贯彻不彻底、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大、教师地位不高等。下面就教育与生活相脱离和德育贯彻不彻底来谈谈看法。
(1)教育与生活相脱离。
①原因:a.课程目标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b.课程结构上,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c.课程内容上,表现为“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d.课程实施上,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e.课程评价上,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f.课程管理上,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多为国家统一课程。
②解决方法:a.课程目标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生活中培育道德、发展智力、锻炼体能、培养鉴赏美的能力;b.课程结构上,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体验性课程的比重;c.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d.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e.课程评价上,促进评价指标多元化,把与生活相关的能力或知识列入评价指标,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f.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更有利于联系生活实际。
(2)德育贯彻不彻底。
①原因:a.德育观念上,不够重视,认为智育的重要程度远胜于德育;b.德育原则上,遵循不到位,只了解传统的原则;c.德育方法上,以说服教育为主,不灵活;d.德育途径上,较单一,没有贯彻到教学的方方面面;e.德育内容上,较枯燥,多为老生常谈,学生没有兴趣。
②解决方法:a.德育观念上,要重视德育,国家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德育原则上,遵循多样化的德育原则,如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等;c.德育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如情感陶冶、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d.德育途径上,通过多种间接途径开展德育,如课外活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等,使德育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之中;e.德育内容上,编排精致的德育内容,可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辅之以生动活泼的德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