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教育
【答】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苏湖教法
【答】苏湖教法也叫“分斋教学”,是北宋胡缓在主持苏州、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太学的教学。胡暖在苏湖两州学任教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在胡缓的苏湖教法中,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进步主义教育
【答】19世纪末,进步教育运动崛起。以帕克的“昆西教学法”为起点,到20世纪50年代衰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反思了传统教育,主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个性与自由,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4.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答】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与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这个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5.最近发展区(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答】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而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二、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德育的途径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
(1)直接的德育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2)间接的德育是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程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和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①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道德渗透是德育;②道德学习的核心是价值观或态度的学习;③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也很重要。
2.简述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答】(1)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①学科专业知识。②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知识。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③广博的知识文化修养。
(2)专业技能素养:教师的专业技能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地完成某学科的教学任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①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概括水平,以及对所教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己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②教学操作能力。③教学监控能力。④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专业情意素养: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对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精神动力。
(4)身心素养:教师既要身体健康,更需要心理健康。
4.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答】社会规范学习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其过程包括:
(1)社会规范的遵从。
①定义:一般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遵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
②影响因素:群体特征、外界压力和个性特征。如一些纪律习惯不好的学生,在他们感受到严肃的集体氛围或者遇到严厉的教师时,会被迫遵守纪律。
(2)社会规范的认同。
①定义:社会规范的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自愿接受社会规范的现象。
②影响因素:榜样的特点、规范本身的特性和强化方式。如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看到学习好的学生认真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也努力学习。
(3)社会规范的内化。
①定义:社会规范的内化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的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表现为主体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的,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
②影响因素:对规范价值的认知和对规范价值的情感体验。如学生从内心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因此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
三、论述题
1.试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1)“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影响的他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2)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第二,“行是知之始”;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3)启示。
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②要有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的,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③生活中随处存在可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④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
2.试论述夸美纽斯关于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观点。
【答】(1)班级授课制的含义:为了克服当时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式的个别教学的弊端,以及为普及教育服务,夸美纽斯大力提倡班级授课制。他所说的班级授课,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班级,通过班级进行教学。
(2)班级授课制的具体设想包括:①根据儿童年龄及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班级,每个班级一个教室,由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授课;②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十人,委托一个优秀学生为组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考查学业;③为每个班级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教材,规定统一的作息时间,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的教学都有计划地进行。
(3)评价。
优点:①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②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在学生方面,学习的伙伴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缺点: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3.试分析促进知识迁移的措施。
【答】(1)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2)促进知识迁移的措施主要有:
①整合学科内容。教师要注意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要鼓励学生把在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中。这就是加涅所说的横向迁移。
②加强知识联系。教师要重视简单的知识技能和复杂的知识技能之间、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要促使学生把已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知识上去,注意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纵向迁移。
③重视学习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可教的,教授学习策略就会促进学习迁移。
④强调概括总结。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尽可能用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尽可能把原理、原则运用到其他情境或实践中。
⑤培养迁移意识。教师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知识迁移,灵活应用知识。
4.试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的同时表现出对社会的影响,教育主要通过育人功能来实现其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①定义: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使人不仅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b.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促进政治民主化;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舆论为政治服务;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c.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d.教育的生态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①定义: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意义:a.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b.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c.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3)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相辅相成。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并为其实现开拓了可能的空间;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值尺度,是推进社会变迁的动力。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增进社会发展利益的能动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教育的社会功能,让教育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积极的、正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