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格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由许多成分构成,其中主要的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等。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但是,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也会形成一些相同的人格特点,这是人格的共同性。人格的共同性和独特性之间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稳定性
由各种心理特性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一个人的发育和成熟,他的人格特点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3.统合性
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特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内部的一致性,并受着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各种特性的和谐统一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4.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行为总会打上他人格的烙印。同时,外界的刺激只有通过他的人格中介才起作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人格的结构
1.性格
性格是指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表现为个人的品行道德和行为风格,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人格的核心。
2.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与生俱来的。
3.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二、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价人格常用的单位。人格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个人特质按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
(1)首要特质
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又是无所不在的。例如:林黛玉的首要特质就是多愁善感。
(2)中心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每个人大约有5——10个。它决定着个体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例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内向、孤僻、抑郁等。
(3)次要特质
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这些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其他人很少知道。例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在自己家人面前就很顺从。这种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所提出的人格特质模型分为四个层次,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这个层面与奥尔波特观点一致。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①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能够观察到的特质。
②根源特质是相互联系而以相同的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根源的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卡特尔提出有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现在广为使用。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根源特质又可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①体质特质是指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物质,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②环境特质是指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特质,如焦虑、有恒性等。卡特尔提出“多元抽象变异分析”(MAVA)用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与环境分别的影响程度。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模型最下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它们同时受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①动力特质是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②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差异的特质,包括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等。
③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的特质。
3.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根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E):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2)神经质(N):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3)精神质(P):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此人格问卷也是当前广泛运用的人格测验量表。
4.大五人格理论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因素是:
①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②责任心(consc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克制等特质。
③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④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逊、移情等特质。
⑤神经质(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这五个特质的开头字母组成了OCEAN,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克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表”(NEO-PI-R)。
5.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人在五因素模型基础上采用不同的选词原则,根据因素分析法得到了七因素模型。包括: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和因袭性。人格特征量表(IPC)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工具。
(二)人格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
弗兰克•法利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是否具有某种特殊人格来确定的。他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质。T型人格又分为T+型和T-型。T+型人格是冒险行为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T-型人格是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在T+型人格中,又分为体格T+型(新奇刺激的身体运动)和智力T+型(科学探索等智力活动)。
2.对立类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某一人格特性的两个相反方向。
(1) 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敌意、竞争、性情急躁、富于上进心、有苦干精神、过分的时间紧迫感、外向、言语举止敏捷、社会适应性差。
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缺乏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比较享受生活的行为方式,性情温和、举止稳当。
(2)内——外向型人格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型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型人格。在荣格看来,人和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外向型人格的人多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情感外露、善交际、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人格的人,其心理活动常指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窄,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结合上述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8种人格类型:外向思维型、外向感情型、外向感觉型、外向直觉型、内向思维型、内向感情型、内向感觉型、内向直觉型。
3.多元类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质组成的。
(1)气质类型理论
这种类型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黏液,这四种体液的所占比例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
(2)性格类型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这六种类型是:
①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等。
②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具有探究世界的兴趣,客观而冷静的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目的,如思想家、科学家等。
③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如艺术家等。
④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⑤社会型:这种人能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⑥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奥尔波特依据这种类型划分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3)阴阳五行说
《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在人格类型的划分中,阴阳五行说与神经类型说、气质类型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五态性格测验”用于鉴别这五种人格类型。
(三)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1)本我:位于人格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它要求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位于人格的中间层,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它遵循现实的原则,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原则,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人格结构中的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行其责。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无法解决时,就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心理性欲的发展。人格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
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他认为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有以下几个概念。
(1)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具有自卑感,追求优越是统一人格的核心和总目标。
(2)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
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是个体定型化的行为模式。生活风格是个体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它在童年期逐渐形成。创造性自我是人格塑造中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3)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人类和谐生活、友好相处和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个体形成关心社会、公共意识的精神标志。
4.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认为,人格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结构,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左右的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组成。
(1)意识
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知觉的部分,意识与个性化同步,在个性化过程中产生出的新因素,即“自我”。
(2)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面,包括那些被个体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为“情结”。
(3)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遗传的,为集体所有,反映了人类进化过程中演化的精神产物。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为“原型”。
5.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应对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的潜意识交流。
(1)焦虑分为客观焦虑、神经症焦虑、道德焦虑。
(2)自我防御机制有三个特点:
一是同样可以作用于其他心理冲突与挫折;
二是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不至于由焦虑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但没有道德上的欺骗含义;
三是自我防御机制的运作方式是潜意识的。
(3)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合理化、补偿、否认、转移、曲解等。
(四)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 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罗杰斯提倡人格的自我论。该理论是受到新精神分析论、场论以及现象论的影响,并特别强调“人”本身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
罗杰斯认为,婴儿期儿童便能将经验的一方面同其他方面区分出来,从而产生自我。随着儿童与外界进行更为广泛的相互作用,儿童开始形成了“他是谁”和“他可能是谁”的表象,即自我观念。儿童感知其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继而发展了一种自我表象的连贯模式。
在罗杰斯看来,自我的发展,以及是否能形成健康的自我,取决于儿童在婴儿期所获得的爱抚。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中,儿童需要爱的哺育,罗杰斯把这种需要称作“积极性尊重”。他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尊重需要的满足,只有那种能获得爱抚,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能深得别人赞扬的儿童,才能得到这种尊重需要的满足。儿童能否养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满足。
有机体的一切经验都是把实现趋向作为参照系来进行评估的。罗杰斯称这种对个人经验的评估方法为“机体估价过程”。那些同实现趋向相一致的体验是令人满足的,因此使个体产生对它们的接近和保持。那些同实现趋向相矛盾的体验令人不快,因此引起个体的回避或消除。所以,机体估价过程产生一种使有机体有可能把经验和自我实现相协调的反馈系统。
在罗杰斯看来,健全的人就像一个婴儿,因为他是按照自己机体估价过程而不是价值条件来生活的,这种“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是完善的生活。它标志着一个纯洁的自我和真正的善。幸福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所有生物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如财产和社会地位等。幸福来自实现趋向中的积极参与,体现于持续的奋斗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罗杰斯强调的是实现趋向而不是实现状态。罗杰斯认为健康人格包括五种特征:开放的经验、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的自我尊重、人际关系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