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拜占庭文明是古罗马文明的延续。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为了加强对罗马东部世界的开发,将首都从罗马城迁至巴尔干半岛最东端的名为拜占庭的城市,并将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
后来,罗马帝国的东西两部分分裂。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被称为西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被称作东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得以保存下来,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这一千年的历史,我们将其称为拜占庭文明。
一、拜占庭的教育
(一)教育类别
1.世俗教育
(1)在广泛的商业活动交往中,通过吸收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化成果,拜占庭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学校以希腊语为教学的通用语言。
(2)盛行私人讲学
初等学校一直保持了希腊化时代的传统,私立初等学校招收6-12岁儿童,教授文法、算数、书写等入门知识,以及《荷马史诗》《圣诗集》等读物。
中等学校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文法和古典作品。随着基督教教会势力的增长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拜占庭的世俗高等教育遭到削弱。
高等学校,以创办于425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学最具影响力。
(3)世俗教育在宫廷教育中也居重要地位。拜占庭上层人士经常邀请学者到家讨论文、史、哲、医、政治、地理、数学和声学等,并请教师教其子女“七艺”和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的著作。
2.教会教育
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远离城市的隐修院(修道院);一种是附设于主教教堂里的座堂学校。
隐修院创立于4世纪;修士注重祈祷、读经、行善和生产劳动;主张苦思、默想的学习方法,以收集的经卷、书籍为教材;隐修院的图书馆收藏经书和手稿,是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心。
座堂学校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也教授世俗学科,如古典文学与哲学等;学生在这里研究基督教经典,学习古代哲学著作、七艺、演讲术和一些科学知识,以便日后成为善于言辩的高级神职人员。
(二)历史影响
(1)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2)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
(3)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4)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影响。
(5)对西欧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阿拉伯的教育发展影响巨大。
二、阿拉伯教育
(一)教育机构
1.昆它布
出现于公元8世纪初。它是一种简陋的初级教育场所,一般设立于清真寺附近,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的学生,教授简单的读写。教学内容主要是《木兰经》、语法、书法、诗歌、算术等,教学方法上重背通,且由教师决定是否收费。
2.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
主要教育对象是王子等上层贵族子弟,多由家庭教师进行指导;主要学习诗歌、宗教、文法、文学等内容;采用宽严相济、体罚的教学手段。
3.学馆
它是指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其讲授的内容比昆它布高深,但又低于宫廷学校,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教育,是私人讲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4.清真寺
在清真寺里,学生们环绕主讲者而坐,叫作教学环。讲授课程主要包括神学、哲学、史学、文学、法学、数学、天文学等,许多清真寺实际上相当于高等教育机构。
5.图书馆
图书馆不仅收集各种图书,还保存古籍并吸收东西方文化、翻译外文著作,是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教育特点及历史影响
1.阿拉伯教育的特点
(1)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
(3)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等。
(4)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
2.阿拉伯教育的影响
推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广泛地吸收被占领地区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教育体系,并形成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且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