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经验
有关的知识经验是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存储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知识经验数量的大小。专家拥有某一领域大量的知识经验。
(2)知识经验的组织。专家知识经验组织得非常合理。
(3)知识经验的提取速度。专家在知识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提取并加以应用。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智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推理、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能力都会影响问题解决。
动机是促使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一定限度内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中等强度的动机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水平。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问题情境是个体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体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来说,呈现的刺激模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越能直接提供适合解决问题的线索;相反,刺激模式与个体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越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表征,问题就越难解决。
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而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和错误。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也叫心向,是个体由于学习而积累起来的习惯倾向,是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会有消极作用。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它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刻板化,阻碍主体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是由德国的邓克尔提出,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功能固着使人难以发现事物功能的新异之处,因此会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
例如,我们一般用螺丝刀拧紧松了的螺丝,但却没有想到小刀同样也能旋紧螺丝。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由于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因此原型启发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
例如,人类受到蒲公英随风而飞的启发,发明了降落伞。
酝酿效应也叫直觉思维,是指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问题就能较快地得到解决。
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的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
(二)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研究显示,不同个体在问题解决的效率上存在着极大差异。国外有学者认为,专家之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具备以下七个显著特征。
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
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只能在具体领域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解决自己擅长领域的问题时较为出色,而不是在所有的领域。简言之,专家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
专家之所以能更有效地组织信息,是因为他们能将信息转换成为更大的、可以利用的单元。例如,有学者就发现,象棋大师和新手的工作记忆容量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前者往往能分析并记住大量的信息(如能回忆出一些复杂的实战棋局),因此他们具有出色的分类能力。他们能将当前有意义的信息加工成为自己熟悉的图式,而对于加工无意义的信息(如回忆随机摆放的棋子的位置)则并没有比新手表现更好。
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专家往往能更有效地搜索和表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前解决过大量的类似问题。积累的经验使专家通过回忆类似问题和解决方法并仅凭极少努力就能找到合适策略。导致基本技能的执行完全可以自动化,且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就能进行直觉推理。
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专家在解决问题时的观念和行动的产生都是高度自动化,这种自动化操作使专家以更有效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短时记忆。
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
专家通常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问题的基本结构上,而不是问题表面特征上。且更倾向于将问题分解成子目标通过顺向推理的方式来最终解决问题(即使用手段—目的分析法)。
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
专家为了简化问题,往往会使用一些复杂的分析策略。例如,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题之前,都会对问题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表征,而后进生往往是将数字直接代入公式,很少考虑问题和公式的意义。
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专家在解决问题之前更可能产生其他的假设,在解题过程中更可能迅速拋弃不恰当的解决方法。而且研究也证实,他们能更为准确地判断出问题的难度,在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能始终保持反思,给自己提出一些恰当的疑问。这就表明专家能较好地监督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
总之,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使他们拥有丰富的、组织良好的专门领域知识。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这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首要因素。
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有效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地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达到深刻的识别问题的目的。通过这种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得以发挥。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帮助学生习得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中,启发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判断用算法还是启发法,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此外,教师要教授学生常用的启发法,如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类比思维等。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等。大胆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具有突发飞跃的特点。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尝试和实验,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的概述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一种智力品质。总之,创造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解决冋题的最高形式。
创造性与智力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呈线性正相关。其关系主要表现为:
(1)高创造力者,智力一定很高。
(2)高智商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3)低智商者,创造力一定低。
(4)低创造力者,智商可高可低。
(二)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创造性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有机结合构成的心理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1.创造性认知品质
创造性认知品质是指创造性心理结构中与认知加工有关的部分,它是创造心理活动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认知策略三个方面。
(1)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创造性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组,形成独特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成分。创造性思维特点如下:
①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在给定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数量较多的观念,即反应迅速而众多。
②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能超越习惯的思考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体现了思维的广度。一般来说,思维的范围越大、角度越多,其变通性就越强。创造性越高的人,其思维的变通性较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就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③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④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互作用而出现的整体思维功能。
⑤突发性
突发性是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时间上以一种豁然开朗标志着某一突破的获得,通常表现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征,这是长期量变基础上的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形式是灵感和顿悟。
(3)创造性认知策略
创造性认知策略是指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方法和操作程序。其中,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重要的策略。
2.创造性人格品质
创造性人格品质是有创造性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品质,对创造性的发挥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创造性人格品质包括创造性动力特征、创造性情意特征、创造性人格特质等。
(1)创造性动力特怔
创造性动力主要表现为创造动机,它反映的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根据创造动机对创造活动的不同影响,可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内部动机会比外部动机导致更高水平的创造性,过高的外部动机会阻碍创造性水平的发挥。
(2)创造性情意特征
创造性的情意特征主要包括创造性情感和创造性意志两个方面。
①创造性情感主要表现为对创造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较高的创造热情,即对创造活动的热爱,有强烈的创造欲望。
②创造性意志是指人们自觉调节创造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对创造活动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不气馁,而是敢于面对,敢于挑战。
(3)创造性人格特质
创造性人格特质在创造性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斯滕伯格研究指出,人格的某些因素在个体创造性活动中起着与认知因素同样重要的作用,其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动机、求知欲、冒险精神及对认可的期望等人格特质是创造性个体的典型特征。
3.创造性适应品质
创造性适应品质是指个体在其创造性认知品质和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基础上,在自己特定年龄阶段所规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应对,对内在创造过程进行调适的创造性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创造的行为习惯、创造策略和创造技法的掌握运用等。
个体内在的创造性认知特性和人格特质是创造性行为倾向产生的内在条件,外在特定性质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创造性行为倾向产生的外在条件,而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创造性行为倾向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关于创造活动的阶段有不同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沃拉斯提出的四阶段理论,主要由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构成。
(1)准备阶段:这是创造过程的基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积累知识、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别人的经验和数据等。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检查和清理问题,确定创造的方向和目标,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上做好必要的准备。
(2)酝酿阶段:这是创造过程的潜伏阶段。经过长期系统的准备之后,围绕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个体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一时理不清头绪。
在这个阶段,各种观点、想法和意见在潜意识中活动,又称潜伏期、孕育期。它是各种主意和观点有可能产生不同寻常结合的关键。
(3)明朗阶段:明朗阶段或称“啊哈”阶段,是创造过程的顿悟阶段,即顿然醒悟。它是在创造酝酿阶段结朿之后,与直觉和灵感具有一定联系的思维现象。
这一阶段伴随着强烈而明显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往往是突然的、强烈的,给创造主体以极大的快感。
(4)验证阶段:这是创造过程的反思和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阶段。只有通过反思、验证,才有可能证实创造成果的价值。有时可能会全部否定,推倒重来;有时可作局部修正,进一步完善。这个阶段是最耗费情感、最花时间和精力的阶段。
(四)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要想培养人的创造力,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即解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解决的是创新的能力问题。一般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了创造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环境,托兰斯提出五种原则: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三是教师要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四是教师要给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五是教师要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一些专家认为,创造性活动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创造性思维通常需要等待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教师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解除个体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培养冒险性和挑战性。
怕犯错误的焦虑会严重阻碍独创性。学生怕犯错误,就会放弃新的探索与尝试,而循规蹈矩会泯灭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甘愿”冒险、敢于挑战的可贵精神。
(3)鼓励独立性、多样性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学生的观点,教师要用正面鼓励替代负面警告。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去掉定势和从众的思维方式,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领略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使其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学生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2)推测与假设训练
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3)自我设计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即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即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提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选意见或补充意见。
4.培育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强大动机,只有当人具有自觉的创造意识、强烈的创造动机,才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
(1)破除创新的神秘感,使每个人都敢于创造,从而树立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2)激发创造热情。创造热情是对创造活动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突出地表现在进行创造活动时的情绪振奋和活动的持续进行。积极的情绪状态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3)磨砺创造意志。创造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困难的心理品质。它表现为创造活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方面。
(4)培养创造勇气。创造需要勇气,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就是要鼓励学生从“畏惧”转变为“不怕”:不怕权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5.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1)在班上形成相互合作的民主作风,避免权威态度。
(2)使学生不断接受新信息,鼓励过度学习。
(3)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鼓励“思维跳跃”。
6.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需要创造型的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形成理解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一种教学目标等现代教育理念。
(2)要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提高他们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3)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
(4)教师应不断学习关于创造性的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那些已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创造性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