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帮助人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护,减少工具的损坏率;教育还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要实现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
3.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普通教育传授一般的文化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授人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直接运用髙科技,并且创新技术。
4.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人力资本理论和其他多项研究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以上,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育投资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政治化又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指引到人们接受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用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态度和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年轻一代尤为重要,因为这是确保把他们培养成国家公民的过程。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现代教育强调法治,使得教育更重视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就越重要。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国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就越能认识到民主的价值,就越能在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
4.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的聚集地,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从而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传递、保存)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使新一代能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迅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的“文化人”。与此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教育也就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传播、交流与丰富)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交流的双方都有自我超越的过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最积极、最有效的,也就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选择、提升)
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造、更新)
教育通过创造新的思想与观念,发展社会科学技术并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对社会文化进行创造与更新。教育不仅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并把他们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去,使他们直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四、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则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社会功能。
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和广泛的形式传递科技,这种传播是一种高效的、扩大的再生产。
2.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还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研究与创新,并使科研体制化。随着大学里设立专门的科学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增多,科研体制将越来越完善。
五、教育的人口功能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地区的个体的综合,其状况通常包括个体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控制人口数量)
通过教育,有助于劳动者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生育观,有助于接受人口教育,有助于提髙控制生育的自觉性。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提高人口质量)
3.教育影响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
教育发达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聚集的区域,而教育落后的地方,人口也较为稀少。人们往往会向教育较为发达的地方迁徙。
4.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调整人口结构)
拓展:教育的生态功能 1.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2.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
思考:蔡元培曾说:“教育是求远功的”,对此你怎么理解。
|
第四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是教育的整体性转型,是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现代人的观念的确立,教育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教育结构的丰富多样性。
总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有着诸多层面,内涵丰富,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观念层面的现代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落后的教育观,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2.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具体说来,国家要建立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开放、民主的教育管理原则;使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教育管理手段。
3.教育内容要现代化
通过教育内容的调整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和稳定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引进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新理论,是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4.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教育条件设备是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教育教学中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如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闭路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等都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此外,还有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组织形式现代化、课程结构现代化等。
5.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职业道徳素质现代化、知识构成现代化和教育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二、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一)全球化的内涵
教育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达成更多共识和共同行动,同时不断获得和深化现代化的过程。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包罗广阔、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
(二)教育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1.探索全球化的真谛,引导全球化健康发展;
2.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公民;
3.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全球化。。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向
1.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
教育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全球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是使全球教育思想转化为我国教育实际,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
由此可见,教育的本土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正确处理本土教育传统与外来教育因素关系的过程。既要立足本土,从本国实际出发,又要积极借鉴一切外来优秀的教育发展要素。
2.辨识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
要认清全球化进程产生的消极影响和风险:一是不要对全球化抱有太多的幻想,经济全球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对教育来说也同样如此。二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教育规范或标准的相对性。在这一前提下寻求教育多元发展的框架。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要注意摒弃同质化趋势,尊重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多样性,承认教育发展目标和组成部分的多样性。
3.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以解决国际社会的问题为主题,内容涉及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和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贫困、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认识世界的各种关系和不同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从而提高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增加个人的责任感。在态度和情感上还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合作的能力。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下的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1.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传播知识并培养人才,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在知识经济中那样密切。其次,知识经济依靠大批知识型劳动者。知识经济的核心和推动力是掌握现代科技的人。培养具有较髙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知识型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未来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2.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求教育加大改革力度,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创新意识,建立教育创新体系。具体表现为:第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建立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营造学习型社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信息杜会与教育变革
(一)信息社会的内涵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信息社会的特点:
1.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
2.信息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知识以“加速度”方式积累(知识爆炸);
4.多种形式地提供多种感官的信息。
(二)信息化社会给教育带来了机遇
1.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接触信息和数据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扩大和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2.信息技术将十分有利于发展教育和培训。
3.信息技术带来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将带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较多变化。
4.在信息社会里,人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每个人进入职场和融入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个人的未来发展将会十分有利。
(三)信息化社会给教育带来了机遇
1.现代化的意识。一是人应当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开拓精神和未来意识;二是人应该具有民主意识,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地发展个性;三是人应当具有人文精神。
2.较高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社会里,人要掌握信息技术,否则就不能成为时代的主人。一个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应有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能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二是能熟练、准确地评价信息;三是能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的时空界限越来越模糊,基于信息、多媒体、网络的自主学习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4.多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在信息化社会里,在各科知识划分得越来越细的同时,知识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具备多种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通才”在信息化社会里将具有更灵活的选择和更自由的生存空间。
5.合作共事能力。
6.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即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五、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是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即指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不同形态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各种文化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和谐相处、共存发展。具体来说,从民族、地域、种族、阶层、性别等维度而言的不同人群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彼此相互联系,我们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多元文化的主张对于解决文化冲突、抵御文化侵略行为与提防文化保守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使不同民族、种族、宗教、阶层、性别和特殊群体学生都受到同样的教育,消除歧视。主要表现在:(1)多元文化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2)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3)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等;(4)多元文化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共同平等的教育。具体为:(1)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2)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培养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批判能力、反思能力、欣赏能力等。(3)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六、民主化与教育变革【2019新增知识点】
(一)教育民主化的含义
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族、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它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前者是把民主的外延扩展到教育领域,使每个受教育者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后者指把专制的教育改造成民主的教育。
(二)民主化对教育变革的要求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构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如要求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最后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如学生提供更多地自由选择的机会,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等。
七、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2019新增知识点】
(一)教育本土化是针对教育全球化的概念提出的
所谓本土化,指所有外来文化在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沟通、融合的过程中,外来文化会根据我国的本土文化进行自己初始形态的变化,从而能够适应本土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过程。那么教育本土化,就可以理解为外来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在相互沟通与融合的过程中,外来教育思想会自觉发生一定的变化来适应我国教育现状的过程。
(二)教育民族化是指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的特性为基本点
教育民族化是为了促进教育现代化,对外来文化进行甄别、选择和改造,达到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所以,外来教育思想和本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过程就是教育民族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本国特色,以实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