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1.组成
神经元由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的功能为整合神经冲动;树突较短,功能为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较长且一个神经元仅有一根,能够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到其他神经细胞。
2.分类
(1)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2)按功能可以分为:
①感觉(内导,传入)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
②运动(外导,传出)神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腺体,支配其活动。
③联络(中间)神经元:介于二者之间,起联络作用。这些中间神经元的连接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是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3.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大约1000亿个以上。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①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线路和支架;
②在神经元的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③给神经元输送营养;
④清除神经元之间多余的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
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神经冲动是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它与动作电位具有密切关系。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服从于“全或无”的法则,即神经元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这种特性使信息在传递途中不会变得越来越弱。
(二)突触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1.组成
突触包含三个部分:
①突触前成分(轴突末梢的球状小体);
②突触间隙(一个神经元末端与另一神经元始端间的缝隙);
③突触后成分(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
2.分类
(1)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2)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的效应。
3.原理
神经递质是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的化学物质的媒介。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前成分的突触小泡内储存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突触后成分,改变突触后成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导又称为化学传导。
(三)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将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了起来。
(1)从解剖上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2)从机能上分,包括:躯体神经系统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支配感觉和运动器官;植物性(自主)神经系统是到达内脏系统的神经,又分为机能上相互拮抗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系统:提高机体的唤醒水平,为应付紧急事件做准备。副交感神经系统:使有机体消除兴奋,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
2.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就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包括脊髓和脑。
(1)脊髓
①构成:灰质(细胞体,在中间);白质(轴突,在外部)
②作用
A.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B.脊髓是神经的通道、能对简单的刺激进行分析,做出回答性反应,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盖反射、肘反射等。
(2)脑
①脑干
A.延脑(延髓):和脊髓相连的部分。延脑里有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又叫生命中枢。
B.桥脑:位于延脑的上侧,是上下行的,是连接小脑和大脑的神经通路。起到桥梁的作用,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C.中脑:位于桥脑的上侧。是神经的通路,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瞳孔、眼球等均由其控制。
D.脑干网状结构:分布于脑干上的网状结构,是控制觉醒和意识状态的神经结构。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又叫上行激活系统,控制机体的觉醒和意识状态,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下行网状结构又叫下行激活系统,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②间脑
A.丘脑:是感觉神经的中继站,除嗅觉外的所有输入信息都经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丘脑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作用。
B.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皮下中枢。对于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与生理活动中的饥饿、渴、性等生理动机有密切关系。下丘脑与情绪也有重要关系,用微电流刺激下丘脑的某些部位,可产生快感;而刺激相邻区域,会产生痛苦或不愉快的情绪。
③小脑:在脑干背面,分左右两个半球。小脑表面的灰质是小脑皮层,内面的白质叫髓质。小脑具有保持身体平衡,调解肌肉紧张的作用。
④大脑(端脑):覆盖在以上所讲部分之上。大脑的内部是白质,外部是灰质。大脑皮质(皮层)是大脑灰质,是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因而是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大脑皮层有沟和裂,各沟之间突起的部位叫回。大脑皮层的外侧面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⑤边缘系统:大脑内侧深处的边缘,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及其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等,是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还与记忆、情绪有密切关系。在种系进化阶梯上,哺乳动物以下的有机体没有边缘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一)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1.视觉区
位于枕叶的枕极,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此区受损,即使眼睛功能正常,人也将完全丧失视觉而成为盲人。
2.听觉区
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此区受损,即使双耳功能正常,人也将完全丧失听觉而成为全聋。
3.机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顶叶),接受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发来的感觉信息,产生触压、温度、痛、运动和内脏等感觉。
身体各部位和其在感觉区的投射关系是:
(1)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
(2)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成正比。
(二)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额叶)。它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以及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势。
运动区和身体各部位的关系是:
(1)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
(2)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成正比。
(三)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它由广大的脑区组成,其中有几个重要区域:
1.布洛卡区
言语运动中枢,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该区域受损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表现为说电报句。
2.威尔尼克区
言语听觉中枢,在颞叶颞上回处,与理解口语有关,该区域受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表现为听不懂,说不清。
3.角回
言语视觉中枢,位于顶枕叶交界处,该区域受损,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障碍,产生视听失读症,表现为不理解书面语。
4.书写中枢(艾克斯勒区)
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叶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处,该区域受损将引起失写症,手的机能正常但不能写字、画画。
(四)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通常情况下,两半球协调活动。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半球的部分,信息通过此进行传递,做出统一反应。每个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作出反应,并调节对侧身体的运动。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关系、情绪、艺术欣赏、舞蹈雕塑、面部识别等功能。正常情况下,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任务。
20世纪60年代,斯佩里在切断胼胝体的割裂脑手术病人身上进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三、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脑功能定位说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和脑的某一特定部位有关的。
1.定位学说始于18世纪德国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学,即某人有某种特点,他的大脑结构就会有相应的特点,井反映到颅骨上。颅相学缺乏科学根据,但却启发我们: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
2.真正的定位理论提出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布洛卡和威尔尼克的发现,都使人们相信语言是有特定脑区的。
3.加拿大医生潘非尔德用电刺激大脑颞叶,发现能激发人对童年经历的回忆,支持了定位学说。
(二)整体说
1.整体说最早由弗洛伦斯提出,他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要通过整体来发挥作用。弗洛伦斯用局部损毁法,切除动物(鸡和鸽子)脑的一部分进行实验,以观察其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动物功能的丧失与切除皮层的部位无关,而与切除皮层的大小有关。
2. 20世纪初,拉什利进一步用损伤小白鼠大脑的办法,观察对白鼠的影响,得出:
①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影响。
②总体活动原理:学习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说
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在治疗二次世界大战脑受伤的伤员,以及对他们进行恢复训练的时候发现,某一脑部位的损伤并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征,即一系列过程的障碍。在恢复训练时发现,与某脑损伤部位相联系的生理机能是难以恢复的,但可以进行机能的改造。因而提出机能系统说。
大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包括:
1.第一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激活系统)。由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一机能系统并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当这个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
2.第二机能系统
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整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它又分为:
①一级区,是刺激的直接投射区,具有高度特异化的功能。此区受损,机体将失去不同的感觉能力。
②二级区,是对信息进行综合的脑区,位于一级区的附近,对一级区加工的信息进行综合。此区受损,机体仍可保留初级的感觉能力,但是将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识症。
③三级区,位于枕叶、颞叶和顶叶的交界处,作用是对信息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整合,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此区受损,机体将丧失各种同时性的空间整合的能力。
3.第三机能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第三机能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又分为:
①一级区,位于初级运动区,在中央前回,是运动的直接投射区。由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它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运动。
②二级区,位于运动区的前面,主要作用是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
③三级区,位于额叶的前面,主要作用是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和控制。此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鲁利亚认为,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既分工又合作,保证了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完成。
(四)机能模块说
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机能模块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的结合是实现认知功能的基础。这一理论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
(五)神经网络学说
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这些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各种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格奇温德是较早用神经网络观点来描述语言产生的一位神经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