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6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社会心理”相关内容,为心理学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考研报班辅导问题可咨询右下角客服老师。
2026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社会心理社会心理
(一)社会思维
1.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行为产生的关键在于此行为的根源是在人本身还是在环境,或两种皆有。
(2)韦纳的归因理论
详见动机的归因理论。
(3)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知主体对他人既稳定又富有信息的行为总爱寻找有意义的解释。该理论适用于对他人的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解释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心情等。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两个条件: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4)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有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该理论更关心人们究竟是利用哪些信息做出归因的,归因时三方面的因素:行动者,客观刺激物,环境背景。归因时考虑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2.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心理学把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具体包括:
首因效应: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晕轮效应:指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该印象会影响对这个人的其他特质的判断。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的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现实。
(5)认知启发:人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人们常用的认知启发类型有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和调整性启发。代表性启发是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容相似度进行判断或拟合程度进行判断可得性启发是人们根据回忆某些事件的艰难程度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的信息更多的被拿来作为我们知觉判断的依据调整性启发是当人们试图对模糊的信息进行评价时,他们都是先设定一个锚定点以降低信息的模糊性,然后逐渐地调整自己的判断。
3.社会态度: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或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即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于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如改变态度。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曾设计了一个移动线轴和移动方栓的任务来证明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个基本的假设:认知失调是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具有动机的作用,驱使个体去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的状态,使相关的态度之间和相关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协调。协调的程度取决于: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每一认知项目对个人的重要性。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减少认知失调: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6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社会心理”,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考研规划辅导问题可联系1800371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