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6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听觉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5-03-31 17:05:17  |  关键词: 听觉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听觉

  •  
  •  
  •  

26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听觉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6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听觉”相关内容,为心理学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考研报班辅导问题可咨询右下角客服老师。

  2026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外耳廓、耳道à收集声音

  中耳:一膜(鼓膜)、两窗(卵圆窗、正圆窗)、三骨(锤骨、砧骨、镫骨)à机械振动被传递到内耳淋巴液,

  这是声音的生理传导途径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à实现能量转换

  3.听觉理论

  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Ⅰ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Ⅱ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Ⅲ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Ⅳ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6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听觉”,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考研规划辅导问题可联系18003714525。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