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5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相关内容,为心理学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25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
埃里克森(E.H.Erikson)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将人格发展划分8个阶段,不同阶段会面临两个不同的前进方向,代表人格发展的危机或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顺利渡过这一阶段,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1.婴儿期(0—2岁)
主要任务: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对于新生儿来说,如果母亲对婴儿的照料总是充满了关爱,让宝宝的各种需要都能得到适时适量的满足,婴儿就能获得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扩展到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使婴儿感受到世界和人是可靠的。反之,婴儿会产生基本不信任感。基本信任感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危机得以顺利解决,人格中就能形成一种品质:希望(hope)。
2.儿童早期(2—4岁)
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这时候的孩子慢慢学会了走路、说话,想要去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如果父母很有耐心,能够体会孩子的处境,允许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能感受他是有能力控制自己和环境的,反之,凡事只要孩子做错,就大声呵斥,或者过于保护,就会导致孩子滋生羞耻感。自主感占主导地位则意味着危机的成功解决,从而会产生一种自主选择和自我控制的决心,即意志(will)。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能走、能跳、能跑,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流畅,想象也更加丰富,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喜欢去探索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能积极地给予儿童表达自己的机会,给他自由去做事情,这样儿童将会勇于尝试,获得主动感。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自主行为都持一种否定态度,那么儿童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产生罪恶感。如果主动自发感超越了罪恶感,就能获得一个适应性的自我品质:目的(purpose)。
4.学龄期(7—12岁)
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需要认真学习的时候,他们需要接受一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同时通过学业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如果儿童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获得老师和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就会产生勤奋感。相反,如果老师和父母一味地打压儿童的信心,或者对他们期望过高,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在这一阶段,除避免儿童自卑之外,还需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即勤奋感过度发展。适当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能够发展出新的品质:能力(competence)。
5.青年期(12—18岁)
主要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12—18岁的青少年已经脱离了儿童期,进入了青春期,这时他们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潜伏的性冲动也再次出现。在这一阶段里,青少年需要把前四个阶段不断变化的经历和体验统整起来,把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统整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全且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反过来,如果一个青少年找不到充分的信息来认识自己,就会陷入“角色混乱”。如果成功获得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人格中就会出现...。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5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