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备考知识点: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关内容,为国际商务专硕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国际商务硕士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备考知识点: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urchasing-powerparitytheory)假定,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必须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正比。假设用脚标0代表基期。用1代表后续时期,相对购买力平价为:
其中,R1和R0分别代表时期1和基期的汇率。
如果外国的总物价水平从基期到时期1不变,即
,而本国物价水平增长了50%,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货币汇率在时期1相对于基期增长了50%,即本币贬值50%。值的注意的是,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也成立。但是当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时,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
弗伦克尔、麦金农等经济学家证明,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是有效的,但短期内是失效的。弗伦克尔发现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在长期内做才能得到消除,对1969-1984年美元兑英镑汇率的年度数据进行检验时发现,4-5年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程度为50%,每年偏离程度为15%。罗格夫对较长的时间能够消除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的解释是,尽管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发生了全球化,国际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仍然低于一国内部的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其原因在于存在运费、实际的或威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信息成本以及劳动力在国际间的十分有限的流动。由于各种调节需要成本,其结果就是汇率在没有触发的情况下可能相对于本国价格有一个即时的、更大程度的变动。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备考知识点:相对购买力平价”,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