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教育专业硕士中国教育史复习:“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相关内容,为教育学专硕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333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1.产生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查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2.实施过程
(1)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查士人。
(2)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3)按品授官
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
(4)清定品级
吏部对所定品级还负有清定之责,即中正官所定品级,并非一成不变,一般都是三年一清定,依其行状再给予升降。
3.评价
优点: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缺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教育专业硕士中国教育史复习:“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教育学专硕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