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4考研教育专业硕士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庸》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3-09-12 11:51:49  |  关键词:

  •  
  •  
  •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教育专业硕士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庸》”相关内容,为教育学专硕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333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一,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它主要阐述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它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中调和的思想,初步提到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掌握文化知识的关系问题,认为二者相依并进。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事之道影响深远。

  1.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依《中庸》之见,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

  《中庸》将“诚明”—性、“明诚”—教,以及“德性”和“问学”并提,就是在说明学习与教育的实现需要人性的依据,而人性的完善又依赖于学习与教育。人无非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善本性和向内省察以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对求知学习过程的阐述。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的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子学习

  过程的发展。

  “学、问、思、辨、行”被后世学者看作求知的基本途径,朱熹将其概括为“为学之序”,并把它列为其主持的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之一,对学者治学发挥了指导作用。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教育专业硕士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庸》”,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教育学专硕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